首页 资讯 正文

三级包联直通田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体育正文 50 0

三级包联直通田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三级包联直通田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农技专家深入(shēnrù)蔬菜大棚聆听农户需求。 农技专家田间授艺。本报记者 陶然 摄(shè)本报记者 陶 然 6月5日,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岗岔村的杰达马铃薯种植基地内(nèi),合作社负责人纳玉杰望着田间长势旺盛的薯苗笑意盈盈。全智能固定式水肥一体机(yītǐjī)正在进行安装后的调试,一旁的青海省(qīnghǎishěng)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黄霞与湟中区农技员卜芙玲,正俯身(fǔshēn)查看苗情(miáoqíng),笔记本上记录着最新的田间“诊断”。 这片曾因“非粮化”导致耕作条件薄弱的33.33公顷耕地(gēngdì),如今正凭借湟中区三级包联机制与学习(xuéxí)教育的深度融合,焕发出蓬勃生机(péngbóshēngjī)。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xuéxí)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xīníngshì)以群众满意为工作“风向标”,坚持把观测点作为(zuòwéi)开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深入基层、倾听(qīngtīng)民声、了解民意(mínyì)的有效渠道。湟中区农业(nóngyè)农村局作为市级乡村振兴领域意见建议收集反馈和工作监督的观测点,把“沉下去调研、实起来解题”贯穿始终。在田间地头开展“拉家常式”走访,从群众“牢骚话”中精准捕捉农业生产痛点:品种选择难、施肥技术不足、新型农机具操作生疏等急难愁(chóu)盼问题,被一一列入开门教育“需求清单(qīngdān)”。 湟中区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构建“省级(shěngjí)专家把方向(fāngxiàng)、市级部门搭桥梁、区级力量抓落地”的三级(sānjí)包联机制,将转作风要求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具体行动。 省级专家团队如“移动智囊团”,由土肥、作栽等领域骨干组成,黄霞作为省级联点人之一,将学习教育(jiàoyù)中“务实求效”的(de)要求落实到(dào)行动中,她的笔记本里(lǐ)既有群众反映的土壤板结、施肥配比等问题记录,也有结合全省技术资源定制的解决方案。 市级(shìjí)层面扮演着“资源枢纽”角色,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华带领团队,精准对接湟中种植结构,针对马铃薯主产区灌溉难题,市级层面协调项目(xiàngmù)资源,为岗岔村(chàcūn)等重点区域优先配置全智能水肥一体化(yītǐhuà)设备,并推动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让种植户直观感受技术成效(chéngxiào),增强应用信心。 区(qū)级力量则是“最后一公里(gōnglǐ)”的(de)执行者,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将责任细化到镇村,建立“农技员包村联户”机制。卜芙玲等农技员承诺,只要农户有需要,就第一时间(shíjiān)深入田间,用务实态度提供“一对一”指导。 在拦隆口镇民族村,农户(nónghù)罗生云因拌种后出苗率低急得跺脚(duòjiǎo),区农技员接到电话后当天(dàngtiān)赶赴现场,通过示范“遮阳通风晾干(liànggān)法”解决技术误区,如今罗生云的薯苗长势整齐,他逢人便说:“农技员真是咱们的‘及时雨’!” 学习教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上。在三级包联机制推动下(xià),湟中区将“技术落地”与“作风转变”深度融合(rónghé)。 杰达合作社的全智能固定式(gùdìngshì)水肥一体机,相比2023年使用的移动式(yídòngshì)设备,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还能实现33.33公顷农田“一机掌控”。纳玉杰回忆起技术推广初期的难题:“今年4月,设备操作难,我们也(yě)拿捏不准施肥量,生怕花了钱没效果。”省级专家和区上技术员得知后,第一时间来到田头,手把手演示如何根据(gēnjù)土壤(tǔrǎng)墒情调整滴灌频率,还结合马铃薯不同生长周期制定(zhìdìng)“阶梯式”施肥方案。 “去年亩产从3250公斤增至3650公斤,增产13%。今年前期(qiánqī)干旱,滴灌地块出苗率(chūmiáolǜ)比传统种植区高近20%,出苗早10天。”纳玉杰的亲身经历成了最好的“活广告”,作为承担技术传播服务功能的示范基地负责人,他(tā)主动向周边合作社(hézuòshè)分享经验,带动新(xīn)成员加入技术推广,形成“农民教农民”的生动局面。 甘河滩镇上(zhènshàng)河湾村,农技人员联合北斗导航厂家开展“田间课堂”,针对(zhēnduì)设备操作复杂、信号不稳定(wěndìng)等问题,现场指导合作社负责人刘延魁调整天线位置、升级系统参数。如今,他的(de)播种机行距误差不超过2.5厘米,效率提升50%。 “以前觉得高科技离咱(zán)太远,现在技术员带着厂家上门教,咱种地(zhòngdì)也能‘跟着卫星走’!”刘延魁的感慨,折射出学习教育中“技术亲民”的温度(wēndù)。 “包联(bāolián)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要把(bǎ)群众的需求刻在心里。”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海燕的话(dehuà),道出三级包联机制的深层价值。为确保基层观测点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西宁市委(shìwěi)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与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定期联络指导,确保群众反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huíyīn)、件件有着落。 从“技术人员跑断腿”到(dào)“农户心里有盼头”,湟中区三级包联机制以学习教育为“催化剂”,推动农技服务(fúwù)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靠前”转变。如今,三级包联机制成为技术落地(luòdì)的“高速通道(tōngdào)”,农户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一幅“科技赋能、干群携手”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zhèng)徐徐展开。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yǐlái),三级联动累计派出农技人员380余人次(yúréncì),建立“问题(wèntí)收集—分类交办—跟踪解决”闭环服务模式,累计征集并解决农户实际问题18条,培训和指导农户、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300余人次,建设(jiànshè)小麦膜侧栽培、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油菜精量覆膜种植等示范田100余个,推广16项(xiàng)重点技术,新技术普及率达(dá)86%。 《青海日(rì)报》(2025年06月21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chú)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zhuǎnzǎi)!
三级包联直通田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